文物鉴赏家:市面古瓷赝品多 科学鉴定不足信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文物鉴赏家赵自强:

在当今广州、华南乃至整个中国,要评选一下见过“国宝”级瓷器数量最多的人,赵自强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

他从广州文物店的小师傅做起,逐渐成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他是个“淘宝”高手,穷乡僻壤的废品站、被人遗忘的库房角落、鱼龙混杂的旧货市场,处处是他“捡漏”的舞台;他是“国宝把门神”,凭借一双“火眼金睛”,镇守中国南大门的海关口岸,一次次地将伪装成工艺品的国宝级文物从文物贩子手中成功截留。上世纪90年代,他受聘为全国馆藏一级文物鉴定、确认专家组的成员,和耿宝昌、张浦生、陈华莎先生一起,历时五年,对全国博物馆馆藏一级古陶瓷做了全面鉴定和确认,可谓阅尽人间美瓷无数。

最近,已在鉴定界半“隐退”的赵自强,出现在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品鉴赏与投资实物研修班上,将毕生的鉴定经验凝结成“古陶瓷鉴定十二秘诀”,无私地与众学员分享。讲座之后,他与本报记者聊起自己纵横半个世纪的“淘宝”传奇,以及对当今瓷器收藏的独到见解。文/图 记者 金叶

大家简介

赵自强,1939年生,1961年开始从事文物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曾拜我国著名的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为师。1965年,他到北京故宫等文物单位学习文物鉴定知识,得到北京的老前辈、老专家耿宝昌、孙会元、李鸿庆、付大卣、赵嘉章等人的悉心指导。之后,他在广州市文物总店、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博物馆等文物单位从事文物出口鉴定、文物征集、议价、鉴定等工作。1993年至1997年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之聘进入全国馆藏一级文物鉴定、确认专家组(四人小组)工作,对全国文物、博物馆馆藏一级古陶瓷做了一次全面鉴定和确认。半个世纪以来,经其鉴定、确认、抢救过的文物多达几十万件,为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做出重大贡献。个人著作有《古陶瓷鉴定》。主编有《民间藏珍》、《芸窗清供》、《青瓷、青白瓷珍品》、《中国历代茶具》等。

往事 抢救国家一级文物

1961年秋天,19岁的赵自强从广州电影学校毕业了。因为“组织需要”,他来到广州市文物商店上班。

当时文物店的老师傅,大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开古董店的老行尊,赵自强工作的内销部,作为专门向国内知名专家和高级干部销售古董的部门,可谓“往来有鸿儒”。金明、欧初、吴南生、商承祚、容庚、马师曾是这里的常客。掉到了古董堆里的赵自强,天性单纯刻苦,又有名师指点,鉴赏能力飞速提升,很快就立了大功:1963年,他在人民南路的一家门市里,发现一个标价120元的“仿古”明代宣德青花云龙大盘异常精美,于是将其撤下,拿回内销部。后来经故宫博物院孙瀛洲鉴定,这个大盘居然是国家一级文物。

1964年,赵自强被派往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市文物商店学习。在这期间,他师从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并得到孙会元、赵嘉章、傅大卣等先生的悉心指导。在堆满了各代文物的故宫库房、在民间文物荟萃的琉璃厂以及京郊工地上的瓷片堆里浸润了两年,赵自强的古陶瓷鉴定知识渐成体系,对瓷器的领悟力也更上了一个层次。

1966年春,赵自强回到广州。不久,“文革”开始,这又一次给赵自强四处“淘宝”提供了契机。

当时,赵自强负责在“破四旧”的文物堆放点挑选、收集、鉴定文物,同时还代表广州市文物店在全国各地巡回采购陶瓷杂项。在此期间,他淘到的宝物总数达10万件以上,其中不乏一批国家级文物。比如,在一德路石室堆放点,他捡到过南宋官窑天青釉葵瓣口盘;在上海,他用545元“淘”到一件曾经被恩师孙瀛洲先生收藏过的清代雍正青花缠枝莲纹瓶;在河南,他用150元收购了一件宋代钧窑月白釉洗,还曾收到一件举世无双的元代景德镇青花水注,现在是广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改革开放前后,作为国内四个可以办理文物出口手续的口岸之一,文物走私问题在广州口岸变得非常突出。“火眼金睛”的赵自强几乎每天都要到海关、公安、工商、车站、码头、机场“报到”。雍正年间的橄榄形斑纹三彩瓶、唐三彩、明代嘉靖青花云龙纹碟……数不胜数的国家一、二级文物,若没有赵自强的把关,如今早已流失海外。

提醒

陶瓷鉴定要务实

硬背书本没有用

尽管民间有“好东西”,但赵自强同时表示,赝品横行是目前非常突出的问题。“市面上百分之九十的瓷器都是假的。”他说。“比如‘汝官窑’,文博界的通识是全世界就六十几件,可现在有些私人藏家,一个人手里就有几十件、上百件。至少就我所鉴定过的而言,没有一件是真的。元青花和定窑,倒有一些真的,但也不多。大部分都有问题,甚至包括被许多专家签字鉴定过的。”

为何“专家”的鉴定也不能信了?赵自强认为,是“钱”字在作祟。

赵自强告诉记者,虽然他做鉴定几十年,但在退休前,他自己连一个碎瓷片都不曾拥有。这个行当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文博工作者自己不能收古董。今天看来如同天方夜谭一样的规定,对赵自强那一辈文博工作者而言,“真的可以做到”。多少次代表文物店、博物馆在全国各地采购、鉴定,赵自强都是自己解决吃住。鉴定、抢救的瓷器数以万计,但赵自强没有为此得到一分钱奖金。而现在,文物变值钱了,鉴定工作不再单纯,而是关乎复杂的利益链条。“很多‘专家’的心被搅乱了。有时就是因为不认真,眼睛也看不准了。”

对于目前正火的科学鉴定,赵自强也认为并不足信。他见过不少通过“著名”实验室鉴定的瓷器,实际上都是仿得“乱七八糟”的赝品。“现在的造假者很聪明,他们用一些碎瓷片为原料,重新回炉,做个新的出来,机器无法识破,因为材料的确是‘真的’;还有一些仿品是拼接而成的,底部是真的,但上半部分是假的。做‘热释光’检测,从底部取样,得出的结论就是‘真的’。”

赵自强表示,科学鉴定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可以成为陶瓷检测的手段,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条件并不成熟。“科学检测,至少得有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样本。但中国几千年的陶瓷史,那么多的窑口和品种,数据都采集齐了吗?如果没有这个前提,科学检测的数据又怎么会准?在现阶段,还是‘眼学’更加靠谱。”

这次在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品鉴赏与投资实物研修班上,赵自强将毕生的鉴定精华凝结成“古陶瓷鉴定十二秘诀”,无私地与众学员分享。“古陶瓷的鉴定是一个系统工作,这十二条秘诀,不能哪一方面觉得对就贸然下结论,必须通盘考虑。在它们的‘组合招式’下,基本上所有的赝品都会无所遁形。”

但赵自强也强调,陶瓷鉴定是个务实的科学,绝对不能靠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而是应该多在实践当中历练,甚至有时候,花钱买赝品,交点“学费”都在所难免。“如果有人认为我看东西又快又准,这里面着实没有什么秘诀,就是因为见过的东西比较多,经手的东西比较多而已。但尽管经我手的古陶瓷有几十万件,我也不敢说我什么都懂,还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才可以。”

观点 高古瓷的价值至今仍被低估

鉴定过几十万件古代陶瓷的赵自强,对高古瓷情有独钟。他认为,玩高古瓷是陶瓷收藏的最高境界。而令人遗憾的是,高古瓷的价值至今仍没被完全发掘出来。

所谓高古瓷,是一个与明清瓷器相对的概念,通常指的是元代以前的瓷器。改革开放之前,民间很少高古瓷,大部分人对其缺少了解。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高古瓷开始大量出土,且作为走私品大量流向广东,这使得赵自强有幸成为最早领略到它们沉潜千年的美丽的人。

“高古瓷没有明清瓷器那么富丽堂皇的花纹、造型、机巧,完全是靠纯正的釉色和绝美的器型取胜,天然去雕饰,将瓷器之美发挥到了极致。特别是宋代,可谓是达到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最高峰窑口最多,条件最好,技术最佳。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五大名窑,还有越窑、长沙窑、龙泉窑、建窑、湖田窑、吉州窑,耀州窑、磁州窑等众多窑口。无论是釉色还是器型,它们烧造出来的瓷器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后世再也无法超越。”赵自强说,“过去几十年里,国内出土了不少高古瓷的精品,无论质量和数量,都不比博物馆现有的藏品差,是值得收藏家们关注的巨大宝藏。”

上世纪90年代有幸听了赵自强忠告的藏家,现在都尝到了甜头:那时,一件南宋龙泉窑粉青菊瓣碗在国内价格才200余元,而北宋湖田窑青白瓷刻花碗只不过十块八块。而今,它们的价值早已涨了几百上千倍。近几年,高古瓷在拍卖市场上也逐渐开始发力:2009年香港苏富比一件南宋官窑青瓷粉青釉纸槌瓶以6752.75万港元落槌;去年4月,一件宋代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更是拍到了1.85亿港元的价格。

然而赵自强认为,大部分高古瓷,远远没有达到自己的合理价位,未来仍然有很大的增值空间。“无论是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高古瓷都高于明清瓷器。但收藏界对明清瓷器的认识较早,几十年下来,它们的价值已经被炒了好几轮,所以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历史价位;相形之下,作为出土文物的高古瓷,长期以来在国内是不允许流通的,这是它的价值一直处于低谷的重要原因。”

赵自强告诉记者,现在高古瓷“该出土的都已经出土了”。这是国内文博界必须要正视的客观事实。“盗墓必须要严厉打击,但已经出土的瓷器,我认为应该鼓励民间收藏。民间的好东西比较多,全指望国家来收不现实,博物馆也没有这个经济实力。民间和国家要一起来保护。这些东西反正已经挖出来了,它就得有自己的流通渠道。如果你不给它修一条明渠,它就必然要自己挖一条暗道,走私到国外。那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方法:

古陶瓷鉴定十二秘诀

1.根据造型判断

一个时代的瓷器,一定离不开这个时代主流的审美趣味,包涵一个时代的风格、时代的美感、时代的审美角度。比如,宋代以高雅为典范,元代以粗犷厚重为代表,明代以简洁洒脱为本质。入清后,康熙瓷的型制显得清雅秀丽;雍正、乾隆时期器型则趋向稳重厚道的形态。各有所异,都是因当时人们审美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2.根据各朝代陶瓷胎色、胎质、釉色的特征来判断

商周时代原始青瓷,胎色灰白、灰褐色,胎质坚硬、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三国两晋时期,青瓷胎质瓷化程度较高,釉面较厚;两晋时釉面均匀,莹润度加强;宋代河南钧窑,胎色有深灰、白中闪灰、淡黄等色,胎质坚硬细洁。釉色有天青、天蓝、豆青、月白等,且分“暗釉”和“亮釉”两种;明清瓷器主要以江西景德镇为主,胎色主要是白瓷胎,洁白细洁,坚硬;明代白釉,施釉较厚,质感强,莹润肥厚,宣德有“桔皮釉”之称、“鸭蛋青”美名;而清代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白釉比明代施得薄。

3.从各朝代陶瓷的纹饰去判断

纹饰本身有时代性,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以龙纹为例。

唐代:兽体,网状纹、兽爪或马蹄爪,脚上肘毛短、少或无,长而尖的上唇。

宋代:蛇体,鱼鳞纹,脚渐渐缩短,鹰爪。脚上的肘毛长而有曲线,上唇缩短,改变了过去上长下短的现象。宋代龙纹身胖体粗,张牙舞爪,给人一种凶猛、威武、气势冲天之感。

元代:弯曲长蛇体状,体胖身粗,身上饰以鱼鳞纹或网状纹;头细而圆,比宋代或明代的龙头小得多,龙首多无头毛,有个别的绘疏毛;上下颚较长,分张口和合口,下唇上翘,长出一小块似如意头状,张口的多伸舌,舌小如戟状;颈部细小;四肢细而有力,肌肉隆起,显得颚骨有肉,爪长而微内弯。龙分三爪、四爪和五爪,但以三爪、四爪为多。龙的周围往往衬以灵芝状的朵云,其尾巴长得长而尖,同时还衬以长长的火焰纹。

4.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

明代和清代500多年中,27位皇帝都有皇帝年号款识,所以有官窑、民窑款之别。鉴定要注意每个朝代字体、风格和每一笔画的特征。

5.从各朝陶瓷纹饰的颜色来判断

元、明、清各朝,江西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已进入了多姿多彩的彩瓷世界。有釉下彩青花、釉里红;也有釉上彩五彩、粉彩、斗彩、珐琅彩、浅降彩、广彩。要掌握各朝青花呈色的变化,各种彩色的呈色变化等。

6.通过陶瓷器物的重量与手感进行鉴定

要用实践和真功夫去体会。陶瓷表面处理的不同,材料的不同,烧的温度不同,温差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手感。一般而言,古代陶瓷重量适中,较均匀。新仿的陶瓷密度分布不均,多数是下重上轻。

7.掌握釉面的光泽

真品釉色莹润肥厚,有一种悦目的宝光;假货花纹图案粗糙,发出刺眼的贼光。

8.釉下的气泡鉴定

这要用放大镜来观察。窑口不同,气泡也有变化。

9.各窑口的工艺特征规律

窑口不同,器物胎接法与釉连接法、修胎工艺以及圈足都有区别。拿梅瓶举例:如果是真品,瓶颈与肩的接痕必定自然,不甚修正,用手摸之不大规则,有锋芒现象。而赝品,往往其口部修整过甚,显得平滑。宋元时期的接痕是胎与胎连接,明清时期则是用釉相接。仿品往往不注意这些细节工序。

10.出土器的鉴定

出土和出水的器物都会有痕迹。假冒的出土文物,造假者通常会用胶水将泥涂在器物上。泥土呈现颗粒状,手感土颗粒硬度较大。而真品,器物上附着的泥土一般是块状,容易被剥落。

11.看器物中泥土和气味进行鉴定

出土文物有一股泥土的香味。作假的人,通常用田野里或者地表层的土,有机物较多,有轻微臭气,还有作假时残留的化学物品的味道。

12.社会常识、收藏心态和职业道德

一些基本的历史、社会常识,对于判断瓷器真伪也有重要作用。比如:晚清官窑瓷皿没有出土的,只能皇上和皇族才有;历代做白事不能用彩色瓷器;而如果一个器物上既有传世品被使用过的痕迹,又有出土的痕迹,那基本可以断定是假的。以前做陪葬品的东西,大部分选择新的。即便是旧物放于墓中,经过千百年之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也会把脏东西腐蚀掉。
(责任编辑:久黑必白)
2013年01月28日07:32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