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台灣行: 探尋我們信仰的撒種人(1)

2024年台灣行: 探尋我們信仰的撒種人(1)

有去台灣看看的想法很久了。今年十一月借太太她們公司去新加坡開會的機會,終於得以成行,我們全家沿著高鐵線繞台灣一圈,度過了十五天。

我和太太是1996年美國感恩節受洗成為基督徒的。那時我在威斯康辛大學做客座研究,帶領我們去教會和了解聖經的是一群在該大學讀研究所的台灣留學生基督徒。他們中的不少人畢業後回到了台灣,我和太太一直很想有機會再見到那些親愛的弟兄姊妹。

而且,自我從2004年的癌症康復後,收集去中國的傳教士物品成了我的「主業」。傳教士在中國大陸留下的遺跡絕大部分今天都已經被拆毀了,但在台灣仍有很好的保留。我很想去看看那些把基督教信仰的種子以及現代醫學、教育等帶到台灣的傳教士的遺跡,看看台灣人民是怎樣保留那些的。

除此之外,台灣也是當今世界上中國傳統文化保留最好的地方,很想去看看台灣民眾是怎樣把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相結合的。中國大陸經歷長期的共產主義教育、文化大革命和對孔子的批判,儒家文化中的仁、義、信、恕、讓這些觀念已經十分淡泊,許多人甚至仍是持否定批判的態度,而更多的中青年人則是完全的無知了。 尤其是2018年小女兒在台灣做了一個多月的英語義務教師,回來後一直對台灣的許多方面念念不忘。這讓我和太太更有了去台灣看看的衝動。

坐高鐵順時鐘方向我們主要去了台北、花蓮、台東、高雄、台南、台中、然後回到台北去了淡水。我們在台灣的主要活動可以分為這樣三大類型:@ – 旅遊觀光;⭐️ – 探訪給我和太太信仰撒種的弟兄姊妹;❤️ – 尋找把基督教信仰種子和現代教育、醫學傳到台灣的早期宣教士的足跡。十五天走七個城市,是來去匆匆,表一是我們在每個城市的主要活動。

表一、我們在七個城市的活動:

  • 台北: @⭐️
  • 花蓮:@
  • 台東: @
  • 高雄:⭐️ ❤️
  • 台南:  ❤️
  • 台中: @⭐️
  • 淡水: ⭐️❤️

下面就主要用照片來看圖說話介紹。

1-small-300x113.jpg
圖1、左圖是抵達台北後,銀溋姊妹和大兒子阿歡來旅店看我們。右圖是銀溋姊妹和她的先生建嵩弟兄邀請我們在外吃飯。銀溋姊妹非常細心,還為我們帶來了旅遊中將用得著的雨披、水果刀、悠遊卡(一種可以在台灣可以坐車和便利店購物的卡)、以及一些隨時可以吃的台灣特色水果。

銀溋姊妹在美國時是第一位敲門邀我和太太去教會的人。聖經中說種子撒在好土裡才會發芽生根。我和太太成長在共產主義教育中,對於宗教信仰一開始的心態都是堅硬板實的硬土。非常感恩,在英國牛津的房東就像一個把我和太太心靈土壤刨鬆的人,而銀溋姊妹則是第一個給我們撒種的人。

而且奇妙的是,敲門的那天正是太太自然流產,我們剛從醫院回來的日子。以前太太在北京讀研究生時人工流產過一次,這時我們結婚已經八年多了,又來了一次自然流產。年紀大了,我們擔心將來會習慣性流產。正當我和太太默默無語傷心地坐在房間裡時,銀溋姊妹和一位我們後來叫郭大哥的弟兄來敲門了。

更奇妙的是,銀溋姊妹在這之前幾個月也因旅途勞累剛有過自然流產。她不但用過來人的體會安慰我們,後來還給太太幾次送來台灣風味的當歸烏雞湯。後來大女兒出生時我們還尚未受洗為基督徒,內心覺得感謝銀溋姊妹的最好方式是認他們夫婦為女兒的干媽乾爹。所以我們的兩個女兒今天都稱呼建嵩弟兄和銀溋姊妹為乾爹乾媽。

在台北的四天,除了在城內故宮、正中紀念堂、台北101等地方遊玩外,我們也坐旅遊巴士去了野柳、基隆、九份和十分。野柳是海濱地質公園,導遊說有艘大陸船隻不久前在那裡擱淺了,船上人員只好棄船從台灣回了大陸,棄船也剛剛被拖回去。九份的老街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但遊客也多得擁擠。十分瀑佈在山谷之中,既讓我想起小時候在湘北山區的恬靜,又讓我彷彿是看到了一個縮小版的尼亞拉瓜瀑布。

2-IMG_8187-225x300.jpg
圖2、十分瀑布。

十分還保存著老街和舊鐵路,遊客在那裡可以付費放寫著自己許願的天燈。點天燈的場面很熱鬧,但也是我這次台灣行看到的唯一不喜歡的事。不僅信仰上我們沒有興趣,而且那燃燒的火用熱氣球原理飛起來的燈十分危險,我們在那裡時就看到一個燈升空不久落在一個屋頂上燒毀。網上說除了火災危險,沒有燒壞的天燈掉落各處也污染了環境。趁著同車其他遊客玩點天燈的時間,我和太太在一家刻印章的店陪女兒們各自刻了一枚中文名字的印章。這讓她們十分開心,是她們夢寐以求的。

3-IMG_7548-300x225.jpg
圖3、11月9日晚間日本劇團在花蓮義演。我們11月8日週五到花蓮,只住一晚。花蓮今年四月剛遭受了里氏7.2級的地震,為了幫助當地經濟恢復,政府邀請了日本劇團週六晚上在大東門夜市義演,免費觀看。我們住的旅館就在夜市附近,經過夜市離開時,工作人員正在搭舞台,得知我們是離開花蓮不能看晚上的演出時,也為我們遺憾。這照片是來自網路。

4-IMG_6393-234x300.jpg
圖4、不過花蓮的東大門夜市給我的印像很好,寬敞、整潔、本地特色食物豐富。這是花蓮東大門夜市一角。

到台東時,去旅店的計程車上司機問我們是不是來台東看演唱會的。原來像花蓮邀來了劇團一樣,台東政府也請來了一批歌星為振興地震後的經濟義演。義演是在離我們旅館不太遠的海濱舉行,也是免費觀看。但女兒她們在北美長大,對亞洲的歌手不熟悉,因此我們就沒去聽。

5-IMG_7549-238x300.jpg
圖5、週六晚上歌星在台東義演。這張廣告照片也是來自網絡。

離開台東本來是計劃去高雄的途中在屏東下車探望幼光姊妹。但因臨時訂高鐵票的不便,我們只好直接來到了高雄。幼光姊妹得知後從屏東坐車來到了高雄我們住的旅店。在美國教會時,幼光姊妹與信望愛小組的弟兄姊妹送別我們時,看著帶著幼小的孩子移民加拿大,工作也沒有著落的我們,她深情地說真希望有一塊金磚,可以送給我們。幼光姊妹的這句話一直在我們的心中,帶給我們溫暖和鼓勵。

6-IMG_6574-225x300.jpg
圖6、在高雄見到幼光姊妹。得知我們不能在屏東下車後,她坐車專程來到了我們在高雄的旅店。

我們在高雄住兩個晚上,但實際上只有一個白天,我和太太決定利用這個白天去高雄的旗津島尋找馬雅各的遺跡。馬雅各是蘇格蘭人,第一位來台灣的基督教宣教士,是英國長老會差派。他1863年8月坐船前往中國,同年12月4日抵達上海,1864年1月2日到廈門學習語言,準備前往台灣宣教。1864年10月他曾來台灣考察,決定選擇台南作為在台灣的宣教起點和中心,並於1865年5月28日正式來到台灣。他是醫學宣教士,是台灣最早的教會和現代醫院的創辦人。

馬雅各有兩個兒子,也都是醫學宣教士。小兒子馬雅各二世後來曾接任了馬雅各在台南新樓醫院的院長工作,1951年在杭州因疟疾过世。大兒子馬士敦醫生是中國大陸婦產科的奠基人,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的創辦人。被稱為“萬嬰之母”的林巧稚和“中國婦產科病理學奠基人”的林崧等都是馬士敦手把手培育出來的學生。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我的“宣教士馬士敦醫生——中國婦產科奠基人”一文。

7-small-300x140.jpg
圖7、左圖是2021年馬雅各逝世一百年時中華民國政府發行的紀念郵票右圖是在高雄旗津馬雅各1865年5月28日來台灣時登陸的海濱樹立的紀念碑。

8-small-300x144.jpg
圖8、這是馬雅各在高雄建立的旗後教會。它被認為是台灣長老教會的第一間教堂,也是台灣最早的教堂。開始時是叫〝打狗禮拜堂〞,因為當時高雄的名稱是叫打狗[1]。右圖講述了2010年教堂重建的故事,現在的教堂高大氣派。

這天是星期一,教堂不開門,門上的告示上寫著:今天不開門,不要用鎖門的鏈條敲門。我在門前逗留了十來分鐘,看到先後有五、六個遊人來到大門前向裡面張望,很遗憾他们什么也看不到。馬雅各當時在禮拜堂的對面還設立了「打狗醫館」,後來改名為慕德醫院,醫院附設有醫學課程,因此被認為是台灣首所西式醫學校[2]。但該醫院今天已不復存在。

來台灣前我從網路上知道旗津還有下圖左的那尊馬雅各雕像。但我和太太在旗津島上四處都沒有找到。太太走累了,坐在海濱休息,我繼續尋找。詢問海濱的救生員和飲料店的年輕服務員們,他們都說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雕像。我不甘心專程來卻沒有找到,決定回去問那教堂大門旁的住戶。一位中年人告訴我,那雕像原本放在教堂的大門前,2010年教堂新修後就搬入教堂裏面了。

9-small-300x144.jpg
圖9、左圖是去台灣前我在網上查到的在高雄旗津的馬雅各雕像。在旗津島上我們尋找了很長時間,終於知道2010年旗後教會重建時雕像被從室外移到了室內,旗津島上未進過教會的年輕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了。

我們在台南沒有住宿,但从高雄早上到台南,傍晚才启程去台中,也有幾乎一整個白天在台南。我和太太繼續與女兒們分開行動,我們決定把這一天用於尋找馬雅各在台南的足跡。19世纪台灣的州府和人口中心在台南,馬雅各在來台灣前就是計劃去台南的。1865年5月28抵達高雄兩三天後他就来了台南。 1865 年6 月16 日馬雅各在台南看西街租了栋民房,在其中開辦了看西街醫館,這被認為是台南新樓醫院的前身。因此新樓醫院也被認為是台灣的第一家現代化醫院[3 ]。

但醫館開辦不久,百姓謠言說紅毛(白人)是挖人的心肝和眼睛製藥,醫館因此遭到民眾的包圍和攻擊。1865年7月12日馬雅各不得不退回高雄。三年後的1868年12月25日馬雅各再次來到台南[1],並在今北門路設立醫館和禮拜堂。隨著醫館的發展,1900年在現址興建了新的大楼,并更名爲新楼醫院。

現在新樓醫院內有馬雅各醫學紀念館,是我這次在台南最想參觀的地方。但我不知道紀念館在醫院內的具體位置,因此要計程車把我送到醫院的主樓。到達主樓時正下著大雨,太太問我該往哪裡走。我說我也不知道,只能進樓裡去問一問,內心則禱告神不要讓我們在這雨裏走太遠。讓我驚訝的是,我在服務台詢問的話音未落,服務台的女士手一抬說就在那。我不敢相信地再問一次,才確信紀念館就在旁邊的候診大廳邊。

10-IMG_6726-300x225.jpg
圖10.台灣的第一家現代醫院:台南新樓基督教醫院的主樓。馬雅各醫學紀念館就在候診大廳的旁邊。

11-small-300x113.jpg
圖11、台南新樓醫院候診大廳傍的馬雅各醫學紀念館一角。

12-small-300x109.jpg
圖12、紀念館中的滾動畫面介紹說醫院有院牧部和牧師。右圖是醫護人員在做門診布道。

我過去十餘年一直在收集過去傳教士到中國的相關物品,也禱告求神讓我有智慧知道今後該怎樣處理我的收藏品才能最蒙神的喜悅。而此刻我彷彿看到了一個我見過的最有創意的紀念館,把紀念、收藏與實用(傳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了。而在高雄的經歷則在彷彿提醒,不要把珍貴的物品都放在隱蔽的地方,那會讓即使周圍的人們都不知道。

離開新樓醫院,我和太太就去尋找1865年6 月16 日馬雅各在看西街租用的民房。他住在那裡,並在裡面開辦了「看西街醫館」[1]和傳道所。我們在雨中走了許久終於找到了這棟今天是仁愛路43號的這棟房子。看西街為什麼更名爲仁愛路?是什麼時候更名的?我沒有查考到資料。

13-IMG_8370-300x225.jpg
圖13、今台南市仁愛路43號(原看西街), 是馬雅各最早在台灣的居住所、也是最早的佈道所和醫療診所所在地。傳道所在前面房間,醫館在後面房間[4],而他的住所則應該是在樓上。它現在可能仍是民房,外表沒有得到很好的修繕,但能看到1865年的真實房子,我們還是十分高興。

最後,我們去尋找馬雅各在台南開辦的教會。現在位於台南市公園路6號的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是馬雅各在台南創辦的教會的最主要承傳。1868年底馬雅各第二次回到台南,於1869年初在二老口租房開辦醫館和禮拜堂,6月又在亭仔腳租屋開設一間拜堂(今青年路111號),這被認為是台南市教會的開始[4]。但為了紀念1865年馬雅各更早在看西街開辦的傳道所,1917年太平境教堂在看西街(仁愛路)附近分設了今看西街教會[5]。因為時間的關係,天又下雨,我們只去了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

14-small-300x144.jpg
圖14、在台南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星期二教堂沒有開門,從關着的鐵栓大門我們可以看到教會內的牆壁上有關於該教會歷史的詳細介紹。正遺憾讀不到介紹上的文字時,我們發現教堂外臨街一側的栅欄上有該教會逐年的大事記,從1865年5月28日馬雅各來台起,直到2021年疫情期間。

結束在台南的探尋,我們就準備坐高鐵前往台中了。

作者:方金琪 – 信望愛小屋。 2024-12-22。作者保留所有文章及圖片版權。歡迎轉載。轉載電子版文章時,請註明文章作者和轉自www.healthChinese.ca,並請注意在轉載時,不得對文章進行任何刪改。若需書面轉載本刊文章,請先徵得作者書面許可。參考文獻(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