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其乐?华裔独居老人有隐情

(大纪元记者伊铃多伦多报导)去年年底,发生在士嘉堡独居华裔老妇冯许凤榆(To Nu Hua)被人谋杀致死后,独居华裔老人的问题也再次浮出水面。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儿孙绕膝,是人们心目中的美满家庭、幸福生活的 模式,令人羡慕。许多华裔老人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远渡重洋,来到陌生的国度,为的是与儿女、孙辈团聚,拥有一个真正的家,共享天伦之乐。

然而,时代的变迁,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生活模式与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冲突,理想和现实发生了严重的对立。 老少两代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及价值取向已经两极分化,很难调和。三代同堂、儿孙绕膝的幸福生活,在部分华裔老人的心里,似乎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为了避免彼此的伤害,有的老人选择独居生活。

选择独居 实非不得已

3年前,周先生由女儿申请团聚移民来到加拿大,目前独自住在多伦多市中心。他对记者表示,他只所以选择独自生活,是事先就跟女儿商量好的:“分开居住,但相互关照。”

周先生今年71岁,身体健康,平时与居住唐人街附近的一群老人聚会、聊天。他说,这些经常聚会的老人大多独自生活,他们的儿女都住在多伦多市或周边地区。这些老人基本经济自立,移民时间长的主要靠老人金生活;移民时间短的,有的依靠政府每月600元的难民金过活;也有的老人私下打点现金工,挣些钱补贴开支;极少听说有儿女提供资金补贴的。

周先生说,选择独居的老人通常都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平时他们有的去政府提供ESL上英文课,也有的在外面打点现金工。唐人街有舞会,牌馆,也是老人们娱乐、解除精神寂寞的地方。

大多数老人们对自己的独居生活都有一个很好的理由,就是对自己和孩子双方都好,互不干扰。周先生说,事实也是如此,至少避免相互伤害。深层探究,发现其实他们都有难言之隐,主要是因为跟孩子们生活习惯、思想理念不合,才不得已选择独自生活。

周先生说,现代年轻人与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相差太大,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作息时间不一致,老人喜欢早睡早起,年轻人喜欢晚睡、晚起;老人早早起来收拾房子,做好早餐。可是没人吃,因为他们要睡觉。老年人喜欢节俭,不舍得吃、不舍得用,旧东西也不舍得扔掉;年轻人喜欢大手大脚;老年人喜欢安静,年轻人喜欢热闹;老人对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习惯看不惯,喜欢唠唠叨叨;而年轻人不爱听,他们觉得老人干扰的太多。

居多的不协调,让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老少两代人都不开心。对此,多数老人觉得很伤心:自己辛辛苦苦把你养大成人,送出国,还帮带孩子,照顾家务。不但没有回报、感恩,反而招致反感、嫌弃,连一点基本的尊敬都没有,心里很苦。因为是自己的孩子,又不能怎么样。为了不让关系越来越恶化,他们认为分开居住是最好的方法。

宽容 理解是维持亲情的根本

来自北京的汪奶奶今年71岁。7年前由女儿申请团聚移民来到加拿大,与女儿一家生活在一起。

现在两代人的思想观念相差很大,要想达到完全融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毕竟血浓于水。汪奶奶说:“在家庭矛盾中也不能完全怪孩子。孩子们可能也有他们的难处,他们有压力,把老人疏忽了。最重要的是,现代年轻人没有经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不知道尊老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具体怎么做,他们更看重自我需求。这重情况下,老人又一厢情愿的去要求对方尊老,无疑是自讨苦吃。”

汪奶奶说:“华人最重血缘亲情,如果有可能,老人都愿意跟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一方面帮儿女照顾孩子,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在事业上打拼;如果在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离开他们,到老了动不了,再麻烦他们就难了。再说,老人多半英文不好,生活上很多方面也需要依赖儿女照顾。”

汪奶奶认为:“无论独居还是跟孩子在一起,老人能做的就是对晚辈要尽可能的理解、宽容。老人不要太唠叨,对年轻人的事情太多的干预。因为现在的年轻人都很自我,不喜欢别人说教。他们的问题如果自己认识不到,要改变他们是很难的。”

相见容易相处难

居住在大多伦多地区的周奶奶(化名)老伴早年过世了,10年前由女儿申请团聚移民来到加拿大。周奶奶向来性格强势,对女儿家的大小事情都要操心,看不惯就唠唠叨叨。周奶奶的女儿简妮(化名)是一名小学教师。很早在外求学,成家立业,移民海外,早已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事规则,加上也遗传了母亲的性格,两个强势的人碰到一起,矛盾不可避免。

自从跟女儿生活在一起后,周奶奶跟女儿的矛盾不断。周奶奶爱唠叨,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女儿也不示弱,家里经常爆发母女俩的争吵声。每次发生剧烈争吵,周奶奶都会搬出最辣手的一招向女儿威胁:“你再这样对我,我就搬出去。”

老是跟母亲争吵,简妮也很烦恼,每次吵到母亲说要搬出去,她就软下来了。想到如果老人出去独自生活,无依无靠,生活会很不方便,自己心里也过不去,周围的朋友也会指责。还是忍了吧。

转眼10年过去了,周奶奶的家庭矛盾始终没有改善,争吵还在继续,母女俩有时好长时间都不说话。周奶奶也渐渐老了,不再像过去那样动不动就嚷嚷搬出去。此时,简妮觉得受够了,不想再忍下去了。“我都快50岁了,我不能这么没完没了的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下去。”她希望母亲搬出去住。

但是周奶奶不干了,拒绝搬出去,理由是这栋房子她也投了钱。此时,简妮以女儿上大学需要钱,另一个理由是打算在周边小镇买一个生意,因此还是决定卖房子。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周奶奶明白再在这个家庭呆下去已经没有意思了。她在周边社区租了一间房子搬了出去。离开时,周奶奶没有给女儿一家留下任何联系信息。

周奶奶搬走了,争吵停止了,可是痛苦并没有消失。自从母亲搬走以后,简妮难过好几天;而悄然离去的周奶奶也是伤心透顶。一天天步向衰老的她将如何面对今后的独居生活?本该相亲相爱、骨肉相连的亲缘关系,结果弄到如此地步,情何以堪?◇

========================

想说“独居”不容易

李太太(化名)曾经在德国和女儿生活在一起,后来定居加拿大。她的女儿一家继续留在德国。李太太自从来到多伦多后就再没有去过德国的女儿家,一直独居,原因就是跟女儿性格合不来。现在,李太太已经搬到侄女家,与侄女生活在一起。

提起独居生活,李太太情绪低落,她说:“作为老人来说,只要稍微过得去,没人愿意选择独居生活。因为对老人来说,物质上的享受已经不重要了,最大的问题是生、老、病、死。独居的老人得病没人照顾,有的老人去世好几天都没人知道。”

谈起老人问题,汪奶奶表示心情沉重。汪奶奶说,刚开始来加拿大时,以为这些老人过得好幸福,尤其羡慕那些独居住的老人,觉得他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时间久了,看的多了,听的多了,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汪奶奶说,尽管这些独居老人表面上都说孩子很孝顺,对他们很好,还说他们独居是和儿女之间达成协议,并获得他们支持的。其实他们内心都有很多不便说的苦楚。他们心里仍然爱护孩子,不想说孩子的不是。但是事实上,大多数是因为跟孩子相处不来才选择独居生活的。

汪奶奶自己也有家庭问题,但也不愿细说。也有朋友劝她搬出来独居,或者找个老伴。但她还是拒绝了。她说:“即使将来离开也是选择在跟孩子关系最好的时候,那样不至于给双方造成太多心理伤害。”

“‘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现代人‘爱幼’基本上都做到了,可是能做到‘尊老’的人就不多。许多老人认为自己在家里只是个附带,常常被孩子忽视。”汪奶奶说:“老人其实需求很少,并不希望儿女提供什么物质上的奢侈享受;相反,老人通常吃的是最差的,把好东西总是留给孩子吃;在家务事上辛苦操劳也没问题。老人唯一的希望是从儿女那里获得一点尊敬。”
(责任编辑:岳怡)